深度解析互動率與觸及率:優化社群行銷效果的關鍵公式

深度解析互動率與觸及率:
優化社群行銷效果的關鍵公式

本文目錄:

前言

在數位行銷領域中,社群媒體一直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,由於Facebook和Instagram的影響力日漸增強,產生許多所謂的微網紅(KOC、KOL),使得我們需要更加謹慎地計算互動率,以評估社群平台帶來的真實效益。本篇將深入探討常見的互動率公式,在進入公式討論之前,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些常見名詞。

  • 粉絲人數(Followers): 臉書專頁上的追蹤人數,表示對該品牌或專頁的支持者數量。
  • 曝光次數(Impressions): 所有貼文被看到的總次數,可能包含同一用戶看到相同貼文的多次。
  • 觸及人數(Reach): 看到任何貼文的唯一用戶數量,每位用戶只計算一次。

公式計算:互動率公式

(目前公認最貼近實際曝光的計算式)

互動率公式:互動率= (按讚+評論+分享+儲存+個人檔案瀏覽觸及人數) / 觸及人數 ×100

此公式以實際有接觸到貼文的總觸及人數作為分母,可以更為精確地反映實際看到貼文的用戶數,適用於內部判斷互動率曲線和貼文成效。

隨著社群平台的發展,粉絲人數作為互動率分母的問題逐漸浮現,觸及率的降低使得粉絲人數在計算互動率時顯得不夠準確。Facebook和Instagram為了提高廣告曝光,對未追蹤的用戶也進行曝光,這使得粉絲人數的分母變得較為模糊。

使用粉絲人數作為分母,雖然容易取得,但隨著平台調整,但如同上述所說的不夠精確,另外由於越來越多的國家隱藏讚數,這樣的計算方式可能會受到影響。若以觸及人數為分母,更能真實反映實際觸及用戶數,因此在評估品牌內部的貼文成效時,提供更為準確的指標,也適用於衡量粉絲們對特定貼文的互動情況。

解析觸及率的重要性

( 觸及率=貼文觸及數/專頁粉絲總數X100%)

假設你有100 個粉絲,在不下廣告的情況下,貼文讓10 個人看到,自然觸及率就是10%觸及率是衡量實際看到貼文的用戶數,是互動率計算中不可或缺的一環。將互動數目除以觸及人數,這個分母更加符合現實情況,避免了在因為大家未追蹤用戶、粉絲數低的情況下曝光,讓公式一算出的結果可能導致互動率偏高。為了更清楚地理解兩個互動率公式的應用情境,我們以實際案例來說明。

實例一:競品和KOL評估

當我們希望比較自己的品牌與競品或KOL的互動效果時,使用粉絲人數作為分母可以提供初步參考,但需注意,由於觸及率變動較大,此時也應參考其他指標。

實例二:內部貼文效果評估

若我們更關心自身粉絲對特定貼文的互動情況,則此公式更為適用,透過考慮實際觸及人數,可以掌握粉絲與非粉絲族群對貼文的關注的情況,讓我們能更精確地評估貼文的表現,像是今天一篇貼文觸及了更多的「非粉絲」,則表示這篇貼文不再只是只有粉絲看到,而是更大大的曝光在各個地方,效果與影響力也會更加顯著。

然而,直播貼文的觀看次數在互動率計算中是否應該被納入?對於直播類型的貼文,觀看次數的確是一項重要的互動指標。因此,可以將觀看次數納入互動率公式的計算,這有助於更全面地評估直播貼文的表現。

根據具體情境選擇公式
優化社群行銷效果

在深度解析互動率和觸及率的過程中,我們發現以觸及人數為分母的公式更為適合,因為它考慮到實際觸及人數,提供更準確的互動率。對於行銷而言,選擇合適的互動率計算方式,有助於更精準地評估社群平台的行銷效果,並針對性地調整策略。

若能選擇符合品牌需求且精確反映實際情況的互動率公式,便可以提高行銷策略的準確性和有效性,以上兩個公式提供了不同的應用場景,請根據具體情境選擇最適合的公式,以優化社群行銷效果

原文發布:2021/06/02      文章更新:2023/01/25

閱讀更多行銷知識補帖: